近日,内蒙古警方发布一起网络诈骗案例:4月20日,福州市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到他,对方声称需要430万元保证金。基于视频聊天信任的前提下,郭先生将钱打给对方。钱款转账后,再次同好友联系,他才意识到竟然遇上了“高端”骗局,对方通过智能AI换脸技术,佯装成好友对他实施了诈骗。事后在警方和银行的全力协助下该诈骗账户内的336.84万元被骗资金已被成功拦截,同时警方已接到剩余款项93.16万元资金流出信息,目前警方对此资金正在全力追缴当中。相关消息一经发布,立即引发网友们广泛关注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图源:网络
一、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
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,以5月22日0时至5月25日14时为周期,以“AI换脸骗走430万元”相关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,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5月25日,目前舆情热度开始逐步回落,但仍处于高位。
图:舆情关注走势图
5月22日,澎湃新闻发文《AI换脸新骗局正在全国爆发!科技公司老板10分钟被骗走430万元》,引发舆论关注。随后,央广网、财经网、@半月谈、@北京政法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相关报道,舆情热度迅速攀升。
5月23日,#10分钟被AI换脸骗走430万元# #AI换脸用杨幂等明星卖货或涉侵权#等多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,引发众多网民讨论,舆情热度持续升温,至当日到达峰值,实时传播信息量为13714条。舆情热度持续至24日后,才逐渐回落。
截至5月25日14时,相关舆情信息总量共计45149条,包括视频30009条,客户端9473条,微博3956条,微信725条,互动论坛592条,网站386条,数字报8条。从媒体渠道来看,视频和客户端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,分别占比66.47%和20.98%。
二、网民评论
对“10分钟被AI换脸骗走430万元”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:
图:网民评论分布图
一是对AI诈骗手段的担忧。占比为41.36%,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我只是没想好换什么名字:那我们靠什么保护自己。
@墨訏優:所以怎么破解,视频和语音都确认了。
@晨小希x:好可怕,骗子手段真是越来越多。
@好方便面啊:是不是还可以这样扫脸登陆支付宝,突然好害怕。
二是积极对AI换脸诈骗献言建策。占比为30.01%,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温与柔__:Ai换脸 毕竟是假的 仔细看看就知道表情不自然 可以试试让对方做一下古怪的表情。
@一半青春一半秋:高科技犯罪,要靠高科技治理。
@小女子潇月:能不能开设举报这类非法换脸的快速受理通道,并且严惩提供传播的平台。助纣为虐也应当受到严惩。
@朕允许你叫我小仙女:预防这种事最简单的办法是问他只有你们知道的事,还是没网络记录的那种,只要有人借大额的钱就要警惕。
三是表示通过案例提升了防骗意识。占比为14.63%,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楠楠起名好难:学习到了,感谢警察叔叔的案例分享,一定会提升防范意识。
@钮钴禄真圆www:学到了。
@春果小木: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骗术。
三、舆情点评
近日,内蒙古警方分享的“10分钟被AI换脸骗走430万元”网络诈骗案例,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。对此,央视新闻、光明网、澎湃新闻、半月谈、财经网、中国日报、法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均进行报道。有媒体表示,AI技术存在滥用风险,该技术所设置的骗局和使用的套路,迷惑性很强,务必保持防范意识。
广大网友也对此进行了热议。超四成网友对AI诈骗手段表示担忧;三成网友积极对AI换脸诈骗献言建策;部分网友表示通过案例分享提升了防骗意识。
近年来,随着AI技术的发展,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深入。一方面,AI技术在加速创新、促进生产力提升、降低岗位工作难度和提升工作效率方面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另一方面,AI技术的应用,也面临不可控性等问题,成为科技犯罪的新手段。
在文旅领域,一段时间以来,也相继出现了AI换脸冒充明星带货、AI换脸色情视频和AI换脸虚假照片合成等问题。这些利用AI等高科技手段产生的问题,一方面对行业监管执法带来巨大挑战,另一方面让用户的自我保护面临难题。
科技应该向善而行,我们必须守好伦理底线。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及负面影响的产生,多方应共同努力,形成有效合力。
一是有关部门要有效落实此前国家网信办、工信部、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的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,对人脸生成、人脸替换、人脸操控,合成人声、仿声等的应用进行明确约束,对于出现问题、造成重大损失的,加大对相关主体的处罚力度。
二是在技术上,要加大AI防骗、AI造假等功能的科技研发,建立起防止AI技术滥用和乱用的技术屏障。
三是对用户而言,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素养,客观看待AI等新技术产生的“双刃剑效应”,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,加强警觉性,提升对AI等技术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。
责编:裴亚楠二审:唐志成;三审:赵婷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