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长春市绿园区实行“三域分治”模式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
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实践中,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将辩证思维、系统思维、品牌思维贯穿始终,统筹实施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“绣花”“根系”“血脉”三项工程,针对城市社区、农村社区、城乡结合区域3类不同区位社区特点,分领域探索载体路径,有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。
推进城市社区治理“绣花”。紧盯改善城市社区联动、融合、治理质量,实施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绣花工程。坚持党建为针穿引织就组织网,在全区426个小区组建功能型邻里党支部、322个网格党支部,对接55个市、区直部门,实现4000余名机关干部下沉包保小区,推动“四型”党建联盟实体运行,系统实施“红烛联教”“红医联心”“红锋联助”行动,实现城市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。坚持属地为针穿引织就赋能网,持续做强街道、做优社区,合理拆分成立2个新街道,组建成立3个新社区,推动服务资源供需匹配。持续做精网格、做靓小区,优化调整700个城市社区网格,立足居民自治、物业联建“双线并行”打造14个市级、42个区级“幸福小区”。坚持民生为针穿引织就服务网,提升物业服务质效,构建“1+7+N”物业治理体系,打造10个“红心物业”示范项目。提升民生服务质效,统筹组建10个社工站、4个社区食堂、12个幸福驿站、4个社区基金,组织348个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。提升智慧服务质效,建设综治视联网、公共视频监控系统、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,推动数据采集、分类处置、结果反馈全流程闭环。坚持要素为针穿引织就保障网,强化队伍保障,落实社工岗3岗18级保障体系,首批招聘64名事业编制社区治理专干,选优配强2万余名“三长”。强化资金保障,设立不少于300万元专项经费,各社区每年经费至少达到29.6万元。强化阵地保障,推进10个街镇、67个社区、201个网格党群服务中心(站)建设,全力打造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5分钟党群阵地服务圈。
壮大乡村社区治理“根系”。聚焦有效提升乡村社区抓党建、抓发展、抓治理能力,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根系工程。组织扎根强化振兴引领力,注重党建引航、思想启航、头雁领航,实现45个农村党支部每月规范达标率实现100%,评定2个五星级村党组织,制定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“一肩挑”人员管理20条措施,推动1名优秀村书记进入镇班子,使用事业编制专项招聘2名村书记,配备8名事业编制乡村振兴专干,村干部中专以上学历占比81%,依托“兴农大讲堂”等培训6轮次429人次。发展输养强化振兴源动力,制定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,实行集体经济发展6种模式,创新“四型”围城经济路径,打造“世纪风采”香瓜、“净珠”葡萄等特色品牌,在西新镇裴家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园,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房车露营地项目,2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,通过开展清查,清收土地709公顷,收回资产折合6000余万元。服务育苗强化振兴支撑力,开展“百社联营”行动,东安村、兴隆村与供销社联营“丰农惠民驿站”,有效打通城乡供给渠道。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185个农村网格,在合心镇实施“治网扎根”工程,西新镇探索邻里守望十连户模式,实施“四个一”入格联户机制,持续提升服务水平。2022年,绿园区获评“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”。
融合城乡两域治理“血脉”。聚焦城乡结合区域实际,实施“血脉”工程,推动辖区3个辖村街道、1个辖社区镇统揽村(社区)资源打造“村社治理共同体”,践行“一统三联”工作模式,有效改善城乡结合区域治理难题。坚持统筹谋篇。出台构建“村社治理共同体”12项措施,作为街镇党(工)委书记年度治理项目,科学确定攻坚目标,集中推动兴隆村与康城社区、大营子村与聚富社区4个党组织成立2对实体“村社治理共同体”,因地制宜推动探索工作模式,实行“七联工作法”,打造“集聚共营”等党建品牌,确保运转有形有效。坚持组织联动。组建2个“村社治理共同体”联合党委,整合村社辖区20余个驻区单位、“两新”党组织构建“2+N”联建组织体系,每月开展1次联建活动日,建立村社党员台账,在重要节点、重大节日,共同走访困难党员、群众71人次,联合组织慰问26名独居空巢老人。坚持治理联抓。组建包含229名村、社区志愿者在内的志愿服务队,在8个社区网格实行“村社双三长”制,针对村民“上楼”后习惯楼道堆物、毁绿种菜问题,启动社区、村、物业联动整治机制。坚持服务联办。改造村社一体便民服务大厅,全面共享村社党群服务中心、12个网格党群服务站,推动455名失地农民、失业居民实现再就业,常态开展“红色观影”“百姓大舞台”、邻里艺术节活动,整合辖区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、推动睦邻化浸润。(来源:绿园区委组织部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