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日,清晨的阳光下,恩施市七里坪街道办事处长堰塘村映马池组,一畦畦茶垄蜿蜒起伏、郁郁葱葱。
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荒芜山坡。今年5月,州农科院在这里启动“一年交园子工程技术”茶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。几个月下来,经过茶叶专家团队“保姆式”地呵护,荒芜田野变身高标准茶园。
新培植的茶园。
(资料图片)
化零为整 统一规划
沿着山路,爬坡上坎,一眼望去,大大小小的田块加在一起,共有20亩左右。
“这里上上下下、大大小小的田块必须作一个整体规划,以中间田块为中心,向四周展开,按照内环式茶园参数要求,设计好开厢规格.......”两个月前,州农科院副院长、茶叶专家张强多次现场踏勘后勾勒出“一年交园子工程技术”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蓝图。
基地地形类似一个小盆地,中间平整,四周有一定坡度。茶叶专家根据地形,采取内环式栽培模式,将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田块统筹起来整体规划,统一设计茶行的走向、长短,并配套设置机械调头处、保护行等区域。
5月初,随着除草压青机轰隆隆地驶进基地开始施工,标志着20亩“一年交园子工程技术”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正式拉开帷幕。
第一步便是除草耕地。除草压青机将荒地上的杂草碾压、粉碎,泥土上铺了厚厚的一层。紧接着,中耕机轰鸣而至,对土壤进行深耕,并将粉碎后的杂草翻覆下去。
为防止杂草生长,茶叶团队专家又在垄上用防草布覆盖,达到保温、保湿、防草的效果。
所有田块按照1.5米×0.3米的株行距划行起垄,每行两端留60厘米机械调头距离,田块四周设置单行保护行。茶叶专家带领工人们牵线划行、培土起垄,然后用防草布覆垄,以达到保温、保湿、防草的综合效果……田野里,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,仿佛一幅流动的画。
一切准备就绪,茶叶专家指导工人们将一种叫槠叶齐的一年生茶苗,从智能温控室搬到基地“安家”。据介绍,槠叶齐是国家茶树良种之一,适制红碎茶,宜于长江以南茶区种植。
至此,内环式模式茶叶基地已具雏形。
荒野成园 华丽蜕变
“一年交园子工程技术”是我州茶叶种植主推技术,即依托茶园内环式栽培模式,在新茶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容器苗种植、起垄覆膜、施肥、修剪等集成配套技术,达到一年投产的茶树种植方法。
为推动茶园高标准建设,茶叶专家团队与恩施兴创农业有限公司在映马池合作共建“一年交园子工程技术”茶园示范基地。基地从规划建园到后期管理,由茶叶专家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。
“茶苗栽种时一定要细土,要按压实,用手轻轻一提,茶苗不动为宜.....”茶叶专家走进田块,指挥工人们整地、覆膜、栽苗,一行行茶苗整齐划一,一畦畦茶垄像一圈圈同心圆铺满山坡。
茶园重在管理。今年雨水特别多,抓管理就要抢好天气。技术人员根据天气预报安排好茶苗定剪、播种绿肥、根外追施液态肥的日程。刚移栽的茶苗第一次定剪高度至关重要,茶叶专家亲历亲为,深入田间地头讲解、演示,手把手地指导。
与此同时,播种绿肥的农机也开始忙碌起来。3天就能破土的黄豆苗生长速度快,是茶田最好的绿肥。黄豆苗进入花荚期后,压青机将其碾压、粉碎后作为绿肥压入土壤,以保证茶苗生长所需的养分。
“‘一年交园子工程技术’可确保茶树成活率达95%,有效缩短了茶园投产年限。”张强表示,过去新建或改造茶园种下新苗,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才能采茶。该院通过技术创新,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护标准,实现“一年交园子”,大大缩短了从苗到茶的“窗口期”,让茶农尽快实现增收。
近年来,州农科院联合中国农科院、省农科院、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,从种质资源保护、品种选育、繁育推广、种植、管护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研发,大幅提升了茶叶的抗病、抗虫、抗高温、抗冻害等能力,选育出“鄂茶10号”“玉露1号”“利川红1号”等本土优质品种,通过工厂化繁育,育苗时间缩短至6个月。截至目前,全州茶叶无性系良种率超过90%。
关键词: